当前位置:主页 > 网店转让 > 拼多多网店转让 > » 一名11岁的男孩在半小时内花了8万多元买了一个
拼多多账号出售
去年10月,11岁的小倪(化名)背着家人,通过母亲的手机在拼多多的平台上购买了几款游戏,先后购买了5个高级别游戏账号,花费超过10.6万元。夸张的是,半小时内支付了8万多元。
当家人发现银行卡和手机绑定余额不足200元时。随后,小妮的家人联系了拼多多平台和出售账号的游戏公司,希望将钱退还。但退款过程并不顺利。小倪家人说,“在平台的帮助下,只退了7万元。”他的家人起诉了游戏公司。3月24日,该案在成都市高新技术法院开庭审理,双方达成协议,游戏公司又向小妮的家人返还了1万元。
3月24日,他的叔叔说他11岁的侄子去年10月用过他的手机。他的叔叔说,小倪在学校表现很好,他的家人允许他做完作业后玩手机。然而,小倪通过母亲的手机和母亲的账户,在拼多多平台上的一家游戏商家购买了数十件商品。共购买4个高级游戏账号,金额超过10.6万元。
记者看到,消费金额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,最高单笔消费金额超过1.5万元,还有多笔近万元的消费记录,分布在2020年10月7日至10月27日期间。夸张的是,据统计,它一分钟就消耗了1万元,半小时消耗了8.78万元。
发现问题后,小妮的家人准备了每次购买的付款记录和相关凭证,并向拼多多平台和相应的游戏公司投诉,希望对方能退还小妮购买游戏账号的钱。
后来,经过平台的协调,小倪把账号还给了游戏公司,但游戏公司只还给了他7.8万多元。原因是账号在流量过程中已经贬值,这也影响了游戏公司的成本。但小倪的家人不同意,“他是未成年人,这种消费没有法律效力。”双方未能达成协议,小妮的家人最终起诉了游戏公司。
该案于3月24日在成都高新技术法院开庭审理。在法庭上,游戏公司辩称,没有证据表明账户购买是未成年人进行的,因此合同并不无效,游戏公司有理由不退款。另外,游戏账户在再次交易时会产生贬值,此损失不应由游戏公司承担。但它表示可以接受法院主持下的调解。
最终,经过法庭审理,游戏公司同意向小妮的家人再退还1万元,小妮的家人愿意承担部分游戏账户可能出现的贬值。
法官介绍,根据《民法典》的规定,8岁以下的人没有民事行为能力,其消费行为无效。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,只能实施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。消费金额过大,超出常人正常认知的,该消费行为无效,无需法定代理人批准或同意即可退回。
一般情况下,未成年人购买游戏账号等网络消费行为时,需要客观考虑商家在销售过程中的销售成本,以及收回账号后的再销售和安全维护成本。在未成年人持有账户期间,还应确定商家的经济损失。因此,法院应根据当事人的证据,根据当事人的过错,按比例分配损失。换句话说,“未成年人”并不总是能得到全额退款。(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杜玉泉)